转山---哲蚌寺里看辩经

2014-09-20 21:48 阅读(?)评论(0)
下午,从扎基寺坐24路公交车到终点站下车就到了哲蚌寺附近,再坐每人10元的小巴即到哲蚌寺山腰上的寺庙角下。


哲蚌寺是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。与甘丹寺、色拉寺合称拉萨三大寺。位于拉萨西郊更丕乌孜山下。


哲蚌寺规模宏大,山上寺庙依山铺满山坡,远望似巨大的米堆,故称哲蚌。哲蚌,藏语意为"米聚",象征繁荣,藏文全称意为“吉祥积米十方尊胜洲”,是格鲁派中地位最高的寺院。


哲蚌寺不定期的有辩经,询问僧人答曰为下午两点半开始,约2小时左右。走进辩经场时,辩经已经开始。


未走进辩经场,就能听到里面传来的阵阵辩经声,只是听不懂。当置身于辩经场后,只能从辩论者专注的表情和夸张的动作里去解读辩经。


辩经过程中发问者站立,答辩者席地而坐,发问者可高声叫喊,击掌助威,舞动念珠、拉袍撩衣、来回踱步,答辩者则只可答「是」、「不是」或「不定」三种可能之一,绝不可能以胡言应付过去。


僧人们在辩经场上通过辩论彼此印证,互相辩论学习,进而达到对经论的理解和贯通,这就是辩经。


们不仅要学经文,还要学习辩论的技巧和语言,在辩经中遇到问题向师父请教,然后继续辩论。


辩经者由较优秀僧人担任,其方式各寺不同,主要可分为对辩和立宗辩两种形式。


对辩。藏语称“作朗”。辩者二人,其中一方提问,另一方回答,且不许反问;告一段落后再反过来,直至一人无法问出。


立宗辩。藏语称“当贾狭”。辩者无人数限制,立宗人自立一说,待人辩驳,多坐于地上,只可回答不可反问;问难者称“达赛当堪”,即“试问真意者”,不断提出问题,有时一人提问,有时数人提问,被提问者无反问机会。立宗辩过程中问难者可高声怪叫,也可鼓掌助威,舞动念珠、拉袍撩衣、来回踱步,也可用手抚拍对方身体等做各种奚落对方的动作。


辩经的起势是拍手.每次提问时,先退后几步,跟着右手把念珠一甩,套到左臂上,前跨步,右手高高举起,用力一拍左手,一个啪的拍手声便响在了坐着的喇嘛前面。


二手相击,有三层正意一为一个巴掌拍不响,世间一切都是众缘合和的产物;二为掌声代表无常,一切都稍纵即逝;三为清脆的响声击醒你心中的慈悲和智慧,趋走你的恶念。


在辩经中,其他动作都是有意义的,比如在每一个提问前都要先说一个“底”,再将右手向后高高扬起,和左手相拍发出清脆的响声,然后将右手向下伸向对方后拉起。那一声“底”相当于开启智慧,因为在佛教中文殊菩萨是智慧的象征,而他的心咒是“嗡阿热巴杂拉底”,“底”音可以启请心中的文殊菩萨,开启我们的智慧。高扬的右手说明文殊智慧就在身后。二手相击,有三层正意一为一个巴掌拍不响,世间一切都是众缘合和的产物;二为掌声代表无常,一切都稍纵即逝;三为清脆的响声击醒你心中的慈悲和智慧,趋走你的恶念。右手向下后又拉回,是希望通过自己内心的善念和智慧,把在苦难中的众生救出来。


安静的端坐于远处围墙边,置身于辩经场中,连日来的疲惫在这一刻得到些许的释放。


时而望着他们,拍下一张照片,时而倒上一杯热水,畅快的饮下,分享下午这嘈杂又宁静的时光。


置身于红尘又远离凡尘,修炼的是内心的那份宁静。


世间的烦恼,多是在万象里的自扰。


在故土,在藏地,能洗涤救赎我们的仍是自己。


恍惚中,短暂里忘记世间碌碌的自己。



离现实更远,离天更近,不过是一世里走过各自棋局。


辩经仍在继续,生活依然在张开着双臂。


花依旧默默地绽放,无论何处何地。


光影里,不为猎奇,只是旁观了那个世界里。


旁观那个注定无法达到的境界里。


旁观那个对于我们而言纯粹的真实和虚无里。


那个世界,走了过去,却好似又走不进去。


依旧朝九晚五,日渐沉沦在蹉跎的岁月里。


我们转山转水转佛塔,只为途中与谁相遇?


遇见了连绵的山和水,遇见了原来的自己。


遇见着暗夜与白昼的交替,遇见着时间的片断。


遇见这一块红布,也想蒙住双眼蒙住天。


半生往事如烟,一粒粒搓成润圆。


新的踏上旅途,望望每一个新的天。


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很快过去,辩经仍在持续。


起身离开,拍下最后一张辩经画面。


慢慢的下山途中,遇见辩经结束的僧人。


依旧是背影,依旧是相遇后曲终人散。


举起相机,别人的经过成为了我的画面。


却不知举起相机时我却成为哥的画面。


  最后修改于 2014-09-21 16:25    阅读(?)评论(0)
该日志已被搜狐博客录用:http://blog.sohu.com/
 
表  情:
加载中...
 

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